小樹林里的散曲大課堂
原平農民散曲社是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散曲隊伍,2008年8月建社至今,創作隊伍發展到500余人,社員遍及全市鄉鎮(街道)及100多個村莊。他們的創作活動在自娛自樂的同時,還肩負起了社會使命,讓散曲立足田野、緊貼時代,贊美新生活、唱響主旋律,為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貢獻。
近年來,在退休教師王文奎的努力帶動下,農民作者的散曲創作熱情空前高漲。十余年來,散曲社陸續自費編輯了《興農曲》《鐵血豐碑》《農民散曲選》等多部詩歌散曲書刊,免費發放供群眾閱讀;創作散曲4萬余首,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4000余首;利用現代網絡創辦微刊,發表作品300余期;設置噴繪展板300余個,宣講200余場次,受眾達2萬余人。
贊頌美好謳歌時代
唱響新時代鄉風文明主旋律
中華詩詞學會專家將原平土地上深厚的散曲文化積淀總結為“農民散曲現象”。一首首“農民寫,寫農民”的散曲,讓人感受到吹過溝溝壑壑的風、流過春夏秋冬的河,以及麥米黍豆的清香、五谷豐登的喜悅,更讓人伴隨著新時代鄉風文明的主旋律觸摸到時代脈搏。
反映新時期農民的精神風貌?!敖鹎锸戮栈◣?,燃紅城里燒山寨。滹沱河畔一枝怪,芬芳飄到云天外。詩農一起來,相互傳幫帶,咱農民,決心下定還詩債?!蓖蹉y章的《正宮·塞鴻秋》在一幅“詩農還詩債”的生動圖景中,展現了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富裕生活的美好向往,極具浪漫主義色彩。
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贊美。何然然的《包餃子》:“蔥花肉餡油鹽拌,揪團白面捏成片。包成餃子排排站,沸騰鍋里團團轉。一鍋美味餐,成了家常飯,如今的日子人人贊?!逼鋵⒛抗鈴奶镆耙浦翉N房,描繪出與眾不同的山村風景,同時抒發了對富民政策的感恩情懷。
原平農民散曲社編輯的散曲書刊
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馬卯連的《植樹之歌》:“山坡坡栽樹一排排隊,綠茵茵合了民心心意,雨絲絲滋潤圪梁梁地,桃紅紅染了槐花花味。愛樹也么哥,綠化也么哥,青山醉了心窩窩醉?!泵窀栀嫡Z入曲,構成一首和諧的交響樂,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采。?
傳承文化播撒文明
實現農村移風易俗新突破
黨的十八大以來,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,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斷豐富。但是,一些不良風氣依然存在,散曲社社員們看在眼里、痛在心上,意識到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是當務之急。于是,他們以精神文明實踐為宗旨、以文化服務為中心進行文學創作,實現了由“送文化”到“種文化”的轉變,逐步走出一條有引導、有帶動的典型示范路子,在振興鄉村文化、加快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良好作用。
變“送文化”為“種文化”。相比灌輸式的“送文化”,“種文化”更利于培養農民的參與意識、創造意識,有助于讓農民真正成為文化的主人。散曲社大力培養鄉土文化人才,讓他們成為生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,發揮引領帶動作用,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,把新思想、新風尚播種到群眾心坎,讓文化之花在農村大地持久綻放。
文化“大餐”要符合群眾口味。文化活動要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,避免“干部講、群眾聽”的單一模式。原平農民散曲社的發展壯大,正是順應了當地群眾的地域文化特征,他們在田間地頭經常組織“賽詩會”,在傳統節日張貼散曲作品進行展示交流,群眾參與熱情越來越高。
正確引導和鼓勵支持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。在原平農民散曲社發展過程中,有關部門及時給予支持和鼓勵。此外還多次邀請全國散曲界專家到原平調研,和社員們共同交流,搭建平臺助力散曲品牌“走”出去,調動激發了社員的創作熱情,也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,實現了健康良性發展。通過多年不懈努力,村民們逐漸拋棄陋習,接受新理念,自愿加入歌頌新生活的隊伍中,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生力量。(本報通訊員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